文章, 信仰与自由

自我奉献与自身利益

自私的锋利棱角在市场的作用下不出所料地变钝了。潜藏在互利交易中的动机也倾向于协调各方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导致利益冲突。市场是一个感知对邻人奉献之爱的地方,这种爱与不被误解的自利毫不冲突。

Original Version (English)

作者:乔丹·巴勒(Jordan Ballor)

翻译:权勤政;校对:王光裕

sacrifice and self interest

市场经济经常被抱怨,说它鼓励自私的行为。整个市场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战争,每个参与者都只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利益。正如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支持者华特·饶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在他的《社会秩序基督化》(Christianizing the Social Order声称的那样,“商人总是个典型的例子,为了个人获利去耍手段和破坏社会团结”。又例如“商业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商业所带来的自私顺理成章成为高贵的道德信条,每个人都被教化去寻求自身利益然后我们又惊讶公德心都去哪了”。然而,这种对市场经济特征的描述言过其实了。

这些对于市场参与者动机和行为过分简单化的描述存在着很多问题。事实上,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那些寻求自身有限利益的参与者必须以他人益处作为其商业活动的导向。经济学家沃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概括道:“在自由市场中,你为别人服务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你只管去服务别人,并不需要去关心他。”即使是将这一点认识编纂到经济学理论中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也认可仁慈在道德上优于自私但是他同时也看到自私的锋利棱角在市场作用下不出所料变钝。潜藏在互利交易中的动机也倾向于协调各方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导致利益冲突。

然而,除了这一结构性动机,市场参与者以利他为导向的这一特点还体现在更为基本的层面上。如果你去询问人们为什么每天起床去辛勤工作,最常见的回答大致是:“供养家庭”。因此,经济领域并不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内心被私利扭曲的个体所组成的。相反,市场是一个汇聚那些通过工作来服务他人并供养家庭的人的场所。

一个非常实际的认知是,当我们在市场中行动时,我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被嵌入到社会与道德现实深处的整体。我们为着他利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父亲在流水线上工作了一整天,这使他可以领到一笔供养家庭住所、食物和衣着的薪水;而他本来可以用这些时间追求他自己的乐趣。母亲在医院多值了个班,这让她得以给孩子准备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这样的牺牲与奉献太过普通与熟悉,以至于我们经常忘记它们是多么的不平凡。通过父母(有时候也是孩子)在市场中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全世界的家庭每天都做着巨大的奉献。

这个更复杂更现实的经济生活的洞察启发了荷兰神学家赫尔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他写道“工作的道德意愿并没有徘徊在我们的头顶,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植于生活本身和家庭神通过家庭激励我们工作祂启示我们鼓舞我们并赐予我们能力去工作。通过劳累的工作,神训练了我们生存的能力,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贪欲,而是为了让我们供养家庭以荣耀神,也是为了将基督带给我们的爱传递给穷人。”

那么接下来,怎样定义我们的利益,又将幸福安于何处,这两个问题在道义上是极其重要的。正如经济学家保罗·海恩Paul Heyne所提到的,“毫无疑问,尽管自爱或自利可以产生自私的行为,但人们并不需要这么做”,“自利与自私并不一样,对个人目标有限的追求同贪婪、唯物主义或者缺乏对别人的关心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我们可能选择将自己经济上的利益与我们的家庭、教和那些物质上贫困的人联系结合在一起。市场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市场是一个感知对邻人奉献之的地方,这种爱与不被误解的自利毫不冲突

(图片来自网络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