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中国, 文章

“一带一路”政策错在哪?又对在哪?

一方面,中国政府正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而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项目,又会造成银行增发货币、增加政府权力、进而影响纳税人财富的分配和通货膨胀,对政府的“简政放权”带来负能量。

Original Version (English)

作者:王泓崧 校对:毕宏宁

IMG_20150222_111710

3月底,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文件,提出了发展“新丝绸之路”的愿景,这标志着这个横跨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新丝绸之路”要进入建设阶段了。

在“一带一路”的政府规划中,我们看到了各国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贸易壁垒,进行融资、旅游、留学、信息、科技、民间组织等众多领域的合作。众多的合作项目,让人们目不暇接。而从经济学角度,我们该如何看这些政策,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首先我们来看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合作计划。我们知道,政府用于任何基础设施的资金,其实都是从纳税人这里征收来的。政府每多花一元,纳税人就会少一元用于支配,而这些钱,纳税人原本可以用来储蓄和投资,通过在市场上交换和生产,创造出更多的产值。但是,现在钱被政府征收了,这钱毕竟不是政府自己的,我们很难追踪政府用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分钱,有没有浪费,也不能保证这些钱能像在市场环境下一样,通过新的技术降低基础设施的成本(不是自己的钱,节约和创新的激励何在?)。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要知道,2008年中国增发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其中很多花在基础设施上的费用,后来被证明是白花了。鲜有人使用的高速和铁路、一座座空城……当时的这一做法不仅造成了浪費,也造成了通货膨胀和财富的再分配,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进而本届政府不得不提出“简政放权”。

所以,对于“一带一路”任何有关政府主导合作的担心,应该说都是言之有理的。一方面,中国政府正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而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项目,又会造成银行增发货币、增加政府权力、进而影响纳税人财富的分配和通货膨胀,对政府的“简政放权”带来负能量。

所以从这点看,不管是中国还是相关国家,上文提到的政府之间的相关合作,非但不能促进经济繁荣,而且还可能造成新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是说,“一带一路”的政策完全就是错的,或者,我们一定不能让“一带一路”的愿景回到经济规律、回到“减政放权”的视角上。

我们看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试图通过这样一个计划消除贸易壁垒,鼓励旅游、留学、工作等人员往来的来去自由,应该说这是非常好的政策。实际上,只要政府多做减法,相关区域国家的民众,一定会因为交流条件的便利而进行跨境的贸易和交流,旅行社、投资公司、留学中介等可以在期间发现商机,政府只需要减少对他们的经营管制,各国的交流自然就会频繁起来。而有关基础设施,政府可以减少在相关领域的行政管制,鼓励私人投资商在“一带一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说,“一带一路”政策的错误点是政府增权(动用税收、扩大政府相应管理机构等一系列主动出击的政策),而正确的是这个政策可以消除各国人员间贸易和交流的壁垒。从经济学角度,消除壁垒,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愿景的主流。

“一带一路”政策错在哪?又对在哪? 有 “ 1 則迴響 ”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