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中国, 文章

供求曲线处理的是“机械人”——什么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个体利用不同手段实现各种目的和目标这一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Original Version (English)

作者:弗兰克·肖斯塔克(Frank Shostak

翻译:屠禹潇

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一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通常,人们会认为这是供求规律使然。但是,支配供求规律的又是什么规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此时,许多人便停止了思考。“这对我来说太专业化了!”人们不禁想着。但事实绝非你想象的那样。边际效用这一概念被用于经济学,是坚实的人类行动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但是主流经济学往往误导人们对边际效用的理解。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阐明边际效用的含义。

主流经济学是从一个个体消费某种特定消费品所获得的满足感这个角度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比如说,一个个体在吃第一个冰淇淋的时候能够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但是,当他吃第二个冰淇淋的时候,获得的满足感并不比第一个冰淇淋带给他的满足感强烈,而当他吃第三个冰淇淋的时候,获得的满足感将进一步减少,以此类推。

因此,主流经济学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如果我们能够消费的商品越多,那么我们从额外一个单位的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或者说效用则越少。

主流经济学家们相信,正因为我们从更多的商品消费中只能获得越来越少的效用,因此我们为商品支付的价格会逐渐降低。

既然不同的商品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效用,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者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分配他们的货币收入:面对不同的商品,消费者在每一种商品上额外支付一个单位的货币,所购得的商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必须相等。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理解效用一词,那么效用就变成某种具有确切数量的事物,并在消费者消费特定商品的过程中以某种速率逐渐减少。

这种认识方式的问题在于,如果尚未明确某个特定的商品服务于何种消费者的目的,人们从何讨论这个商品所能产生的效用或效益?

门格尔和米塞斯的解释

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来看,每个个体之所以利用他控制的资源或手段,是希望实现自己不同的目的。个体利用资源的不同行为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个体会将自己希望实现的不同目的进行排列。根据门格尔的观点,人类的生活就是在为自己不同的目的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

“不同的满足感对于我们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人类来说,通常是那些能够保持生命存续的欲望满足,才具有最高的意义;而其他的欲望满足所具有的意义,则可以按照我们福利的实现在多大程度(持久度和强度)上依赖于这些欲望满足,而将它们分为若干等级。因此,如果一个精打细算的个体面对两种欲望满足,一种欲望满足能够延续他的生命,而另一种欲望满足只是多多少少涉及到他的一些福利状况,毫无疑问,这个个体必然要让前一种欲望满足居先,让后一种欲望满足居后”(参考了刘絮敖翻译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译注)。

让我们设想一位面包烘焙师约翰,他生产了四条面包。这四条面包是约翰可以用于实现自己不同目的的资源或手段。从他延续生命的角度考虑,我们假定这位面包师最想实现的目的是为自己预留一条面包。这意味着约翰会留下第一条面包用作自己的消费。

第二条面包能够帮助约翰实现重要性仅次于个人消费面包的目的。从他延续生命的角度考虑,我们假定对于约翰来说,第二重要的目的是消费五个西红柿。如果约翰成功地寻找到一个茄农,并且双方都有交换的意愿,那么约翰会将第二条面包用于交换五个西红柿。

接下来,约翰将用第三条面包交换能够满足他第三重要的目的的商品,我们假定这个目的是穿上一件新衬衫。最后,约翰决定把第四条面包分配到能够满足他第四重要的目的的场合,即喂养野外的小鸟。

细心的读者已经观察到,约翰为了实现自己第二和第三重要的目的,他必须用自己的资源同其他人交换能够实现自己目的的商品。为了能够穿上衬衫,约翰必须要用面包交换衬衫,因为面包本身不能提供衬衫所能提供的服务。

当我们考虑了个体某个特定的目的,那么适合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对这个个体而言就有了价值。从而我们可以推论出,一旦确定了某个目的,那么个体就会进而确定一种特定的手段或资源以实现这个目的。

例如,为了实现穿上衬衫的目的,约翰必须决定到底买休闲衫还是工作衫。约翰必须在各种类型的衬衫中挑选出最适于实现“穿上一件衬衫”这个目的的衬衫,让我们假定他最后选择的是工作衫。

作为一个烘焙师,约翰认为衬衫的颜色必须是白色的,并且布料必须轻薄,这样才能让他在烤箱边上工作的时候觉得舒适。

罗斯巴德认为:“一个个体在他的价值尺度表中评估不同的目的(消费)。并且,个体对不同(实现目的的)手段的评估建立在他对目的的评估之上。”

在给定四条面包作为所有资源的情况下,相对于自己生命的延续,约翰把喂养野外的小鸟排在所有目的中最为低级的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约翰会把面包首先用于满足最重要的目的上,然后将剩余的面包用于满足次要的目的,以此类推。

从中我们可得知,满足不同目的的手段也因此而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这意味着,第一条面包比第二条面包的重要性更大,因为它满足的欲望比第二条面包能够满足的欲望更为重要。

(尽管从直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目的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得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也具有重要性,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如果目的的重要性和手段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不匹配会怎样。如果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产生了差异,这就表明手段的重要性被低估了。手段的重要性一旦出现被低估的状况,就会引起竞争。竞争会把手段的重要性提高,直到消除它同对应的目的的重要性之间的差异)。

假定在约翰看来,四条面包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即对于约翰来说,无论将四条面包中的哪一条作为自身的消费都是无差别的;而消费之后,从剩下的三条面包中无论挑选哪一条用于交换西红柿也是无差别的——译注),那么四条面包中的每一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都是由约翰四个目的中重要性最低的那个目的,即喂养野生小鸟赋予的。为什么重要性最低的目的会作为评估四条面包重要性的标准呢?

想象一下,如果约翰用重要性最高的目的作为评价每条面包的重要性的标准,那就意味着他对第二、第三和第四条面包重要性的评估高于这些面包所能实现的目的重要性。若情况真的如此,那么约翰为什么要用自己更加珍视的东西交换自己不太重视的东西呢?

第四条面包是约翰所有面包资源中的最后一个单位,因此也被称为边际单位。这个单位满足的是个体最不重要的目的。或者用个体的生命来做例子,边际单位对个体生命的增益效果最低。

如果约翰只拥有三条面包,那么三条面包中的每一条面包的重要性都是由第三个目的,即穿上一件衬衫的重要性赋予的。穿衬衫的重要性在约翰看来高于喂养野生小鸟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知,当面包数量减少时,面包的边际效用在上升。这意味着如果约翰只剩下三条面包,那么每一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都高于面包数量为四时每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反之,如果面包的数量增加,面包的边际效用降低,此时,每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都比面包数量增加前每条面包所具有的重要性低。

因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个体利用不同手段实现各种目的和目标这一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并且,目的的排序并不是武断的,而是根据它们对维持个体生命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排列的。

如果约翰随意排列自己的目的,那么他的生命将受到威胁。例如,如果他将自己大部分的面包用于交换衣服和喂养野生小鸟,而留下有限的一部分面包作为消费,那么约翰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另外,边际效用并非像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是总效用的一个增加量,而是从边际上来看,最后一个目的所具有的效用。根本不存在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而向总效用水平中增加一个效用量这种事情。因为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效用不存在具体的数量,不同个体只能够根据他们各自的生活需求对不同的效用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很明显,人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效用加起来计算总效用。

主流分析框架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它认为人的头脑中刻着一个有关偏好的尺度表。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的尺度表都是不变的。主流经济学的这一思考方式研究的并不是人类而是机器人。这些有着人类外表的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商品之间做出选择,是因为它头脑中的价值评估表告诉它应该如何选择。这种价值评估表知道什么样的商品能够提供最高的效用,却不能告诉我们,这个价值评估表是如何得知这些信息的。

如果这种价值评估表真的是人类大脑的一部分,那么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各种心理学测试和实验室实验从人类头脑中提取这张表格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一旦价值评估表被抽取出来,社会科学家就能用最高效的方式分配稀缺的资源。

忽略现实而假定价值评估表“定居”在人类的头脑中且一成不变是错误的。毕竟,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人类可以根据商品对他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观念。

个体的资源数量一旦发生改变,原本被他列于首位的目的很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某个个体原本赋予“拥有一辆二手车”这个目的较高的重要性,但随着个体资源的增加,他可能认为“买一辆新的梅塞迪斯”更加重要。“买一辆二手车”这个目的甚至不会出现在他的排序表中。尽管个体的价值评估表一直在变化,但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始终不变,导致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我们已经在上一部分中讨论过了。

另外,如果没有可被评估的事物,那么价值不可能存在。只有当一个个体思考一种特定的事物时,价值这一概念才会被建立起来。价值的评估过程就是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可被用于什么目的或用途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卡尔·门格尔写道:

“价值不是依附于商品的东西,也不是商品的一个属性,更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之物。它是精打细算的个体做出的有关某种他们可以利用的商品能够为他生命的延续和福利的维持带来多少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价值不可能独立于人的意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商品对于经济个体而言有价值,便认为这件商品本身具有“价值”。经济学家也不能视“价值”为某种独立存在的事物,或者以这种方式将价值客观化”(参考了刘絮敖翻译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译注)。

认为价值评估表刻印在人类的头脑中不可更改的观点为供求曲线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根据这个流行的研究框架,每当给定一个价格,必然会有对应的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价值评估表恒定不变的视角,主流经济学家推论道,当一个商品给定的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商品的供给量下降。供求数量的反向变动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达到供求曲线的交点处。此时,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在这个均衡价格下,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供求分析框架并不是从现实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经济学家们的想象和人为建构。在供求曲线中,根本不存在企业家。相反,曲线的变动完全出于对各种影响价格的因素的变动的反应。例如,如果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会上升;如果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同样会上升。换句话说,供求曲线处理的不是人类而是对各种因素的刺激做应激反应的机械人。

由于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人的行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一事实,那在他们的价格决定理论中找不到任何人类的影子就不会让人感到过于惊讶。

根据米塞斯的观点,商品价格并不是由供求曲线确定的,而是在人类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交易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一个市场价格是实在的历史现象,是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两个人交换两种东西的比率。它指涉那具体的交换行为的一些特别情况。它最后决定于相关的人们的价值判断。它不是从一般的价格结构或某一类货物或劳务的价格结构导出的。所谓价格结构,是从许许多多各个具体的价格导出的一个抽象概念。市场并不产生一般的土地价格或汽车价格,也不产生一般的工资率,只产生某一块土地、某一部汽车的价格,以及某一类工作的工资率(参考了夏道平翻译的台版《人的行为》——译注)。

从“手段——目的”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个体决定是否进行某次交易活动,取决于他是否认为这次交易能够为他的生活或福利带来增益。因此,当约翰的资源有限时(在我们的假设中,他只有四条面包),约翰同意用一条面包交换五个西红柿。这表明,在约翰的价值评估中,五个西红柿的重要性超过了一条面包带给他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忘记,约翰每次都是根据最不重要的目的评估每条面包的重要性的。

同样地,对于茄农来说,一条面包的重要性超过五个西红柿的重要性。至此,我们便触及到了交换行为的核心:对于每一次交易而言,交易的各方都认为自己能够从此次交易中获得个人收益。因此,如果约翰认为获得一条巧克力的重要性不及喂养野生小鸟的重要性,那么在约翰拥有四条面包时,他不会用一条面包同别人换一条巧克力。简而言之,个体不会用自己珍视的东西和别人交换自己并不重视的东西。

通常来说,商品的供给者是率先设定价格的人。毕竟,正是供给者将商品提供给需求者。因此,在商品供给者将商品呈献给需求者之前,他必须先为自己的商品设定一个价格。

为了让那个能够增进自己福利的价格被实现,供给者设定的价格必须涵盖他支付的各类直接和间接成本,并为自己的利润留出一定的空间。在设定商品价格时,供给者必须尽可能地准确估计,设定什么样的价格能让他把所有的商品卖出去。

这个估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潜在的需求者对价格可能的反应以及他的竞争者们可能采取的措施。如果他准确地估计并设定了价格,他将获得利润。有了利润之后,供给者就能扩充自己的资源池,他便有能力实现更多的目的,他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人们通常认为,在一些情况下,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供给者设定的价格能否被实现最终取决于需求者们的价值判断。每个需求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判断,以这个价格购买商品能否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福利。

如果生产成本是价格的决定因素,那么我们如何解释未开发的土地等没有成本的商品拥有价格的事实?同样地,成本决定价格的理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名画具有如此之高的价格。正如罗斯巴德所说的:

类似地,很难确定非物质性的消费者服务,如娱乐、音乐会、内科医生的治疗、家政服务等的成本。

现在,我们假定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上升。如果供给者想要把自己所有的商品卖出去,他不得不降低商品的价格。

商品价格的降低吸引了大量原本无力购买的消费个体。因为这些消费个体在该商品的供给量上升以前把自己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对他们而言更加重要的商品和服务。

因此,当商品价格降低时,供给者相当于有效地扩展了这些消费个体实现目的的手段,让他们有能力实现原本无法实现的目的,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除此以外,价格的降低也扩展了那些原本可以消费该商品的消费个体实现目的的手段。因为价格的降低让这些个体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得以增加,甚至让他们有能力追求其他的目的。

根据计算,供给者知道自己商品的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商品价格的降低让他能够卖出更多的存货,他最终获得的利润仍可能增加。这意味着,供给者拥有的资源池扩大了,他此时能够追求其他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手段的扩展以及商品供给的增加能够提高供求双方的生活水平。

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供求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价格,但是这个均衡价格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均衡价格”是供给者为吸引足够多的需求者而给自己的商品设定的价格水平。在这个价格水平下,供给者通过卖出商品换取利润,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和福利,他因此而达到了一个所谓的“均衡状态”。而需求者用自己的资源交换供给者的商品,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增益,也同样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

结语

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不是个体本身,而是个体头脑中给定的、不可更改的价值评估表告诉他们什么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好的。主流经济学的商品价格是通过供求曲线的机械性移动确定的。他们研究的是带着人类面孔的机器人,而不是人类本身。

如果选择商品的过程是机械性的,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讨论效用或选择?如果不考虑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那么使用“效用”一词就是自相矛盾的。只有考虑了不同个体特定的目的和他们各自特定的环境时,我们才能讨论某种商品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收益。

与主流经济学不同的是,奥地利学派告诉我们,不同目的的重要性决定个体最终选择什么样的商品实现这些目的;“手段——目的”分析框架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不是由某种供求曲线的机械性移动决定的,而是在那些试图实现自己目的的个体的不同选择中被建立起来的。

(本文授权转发,首发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微信公共账号)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