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基督耶稣可以坐拥万国。但,基督拒绝了。
选译自《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Mainspring of Human Progress)第九章
作者:亨利·格雷迪·韦弗(Henry Grady Weaver)
翻译:王光裕
没有人知道谁第一个发现了“人是自由的”。根据不完全的现有记录显示,这一发现始于一个“人”。尽管没有历史证据直接证明“他”的存在,但是“他”的故事展现了其不证自明的真理性,并且被代代相传。
约4000年前,乌尔是一个强盛的帝国。当时,有一个牧羊人名叫他拉,他带着他的儿子、儿媳和失去双亲的孙儿一起,领着羊群,向西而行。他拉死后,一家人由他的儿子亚伯拉罕带领,继续西行。作为牧羊人,他们在迁徙中始终带着他们的羊群。
在当时,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都由众神的意念所决定。当水神们感到快乐,他们让水流淌;海神们翻腾起海浪和潮水;空气之神掌管着风;诸神们在林间细语,在雷声中咆哮,并将雨水带向大地。丰收之神令种子发芽,使女人生育。众神掌管人类,如同他们掌管其他万事万物。水在流,风在吹,人们依着众神之愿而思、而感、而行。
但亚伯拉罕否认了所有这些神明,他坚称,只有一个真神,掌管万物的神,世界由他造,世人由他审。他教导自己不断壮大的家族,这真神是真义、真实和真理;而人是自由的、自治的,应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去选择做好事或坏事,但是作恶者必将因自己的行为接受惩罚。
约瑟
当年老的亚伯拉罕去世,他的子孙们将他下葬,所葬之地即是今日的土耳其。根据记载,许多年后,在一次大饥荒中,亚伯拉罕的后代为了寻找食物来到埃及。当时,埃及已是富饶之地。埃及的宰相约瑟也是亚伯拉罕的后代,他因知悉粮食周期而受宠于法老,并在埃及实施了“常平仓”计划经济方案。
当产量下降饥荒来临之际,农民们和牧人们纷纷签字放弃自己的田地和牧场,以求换得足够的粮食免于挨饿。埃及平民们因而沦落为奴。反观埃及的特权阶层,生活富足而有保障,对平民们的境况无动于衷。饥荒不会伤及他们,至少,他们是这样以为的。
作为特权阶层的成员,亚伯拉罕的后代们在埃及生养众多,人口大增,富足强大,盛极一时。随后,一再重演的历史再次发生。一位新王登基,他渴望获得埃及人民的拥护,他对埃及人说:“看哪,以色列人比我们多,又比我们强盛。来吧,我们不如用巧计待他们。”
受压迫的百姓集结起来,响应新王的号召。他们夺去了以色列人的财产,将以色列人奴役起来,使他们穷尽一生做各种苦工,甚至杀害他们的孩子。
摩西
最终,一个叫摩西的人将以色列从奴役之地拯救了出来。伴随着巨大的困难,摩西带领以色列的儿女出埃及、过红海。他们中的一些死于路中,而那些幸存者们并不那么心存感激。在经历了长年的奴役之后,他们早已忘记亚伯拉罕的教诲,反而希望有人能关心他们的所有需求。他们不为自己做任何努力,却反过来反对摩西,指责他给他们带来了那么多的麻烦。当食物短缺,他们咆哮着说是摩西在让他们挨饿。当摩西未能给他们带来饮水,他们哀号着说是摩西要让他们死于口渴。
摩西鞠躬尽瘁,令人扼腕。长达四十年里,摩西始终在告诉他的以色列同胞,他们是自由人;他们应当对自己负责。他告诉他们,“你们这不是在埋怨我,而是在埋怨神。”
然而这些曾经的奴隶们仍然消极。他们习惯于顺从,习惯于听命,习惯于被喂养。
他们希望摩西成为他们的王,为他们的一切负责,也能成为他们指责的对象。但是摩西让他们失望了,他不断地强调,他们是自由的,他们应该为自己负责;没有各路神仙控制他们,为他们负责;没有人可以掌控其他人。但是以色列子民们不断抱怨,重新开始敬拜偶像,借用任何机会偷偷地敬拜他们的假神。
十诫
最后,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神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书面律法,即“十诫”。即使在今天,十诫仍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早且最好的个人自由文档。十诫的每一条都在指明,个体作为一个自治的人,对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负责。同时,十诫也肯定了自由是人类的基本属性。
第一诫告诫个人拒绝异教神,并明确了个体身而为人的价值,除了那造物及审判者,人类不应顺服于任何权力。
第二诫告诫个人不要造偶像,而应将自己的敬畏直接地归于真神。
第三诫告诫个人不可妄称造物及审判者的名。
第四诫告诫个人应将一定的时间(七天中的一天)用于对永恒真理的探索。
第五诫确认了家庭作为人类的主要人际关系,使父母之于儿女有其作为家长的权威,这一权威是孩子因着自身益处而唯一应当接受的权威。
第六诫强调了个人生命的神圣性——个人拥有其生命权,这一权利必须得到保护,不得受任何人侵犯。
第七诫强调了契约精神——人们对彼此所做承诺的神圣性,以及以家庭为基础的婚姻契约的双重神圣性。
第八诫确认了个人对其自身财产的所有权。
第九诫强调了言论自由——个人对表达自身想法的支配权,并承担对其所发表言论真实性的责任。
第十诫再次强调了个人对其自身财产的所有权,任何觊觎他人财产的念头都不应该有。
摩西十诫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真理叙述之一,但在当时,十诫因为太过革命性而并不被时代所接受。古老的以色列想要一位王,而不是一套个人行为准则。
基甸与撒母耳
随着时间流逝,以色列人向基甸旧议重提。在基甸将以色列从米甸人手中解放出来之后,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任何相信政府具有魔力的人都会接受这样一份邀请——或者出于自私,因为他可以得着权力;或者出自想象中的无私,他可以藉此强迫他人做他认为对大家有益的事。
但基甸说:“我不会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会管理你们。惟有神会管理你们。”
再一次地,以色列人并不满意。他们不断地试图逃离自由,逃离自由所要求的责任。
一百年后,他们的孙辈们仍然在寻求一个王。他们乞求智慧的撒母耳赐他们一个王,但撒母耳认同前辈们,向他的以色列同胞们指出他们的谬误所在:
“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车前;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种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做饭烤饼;也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赐给他的臣仆。你们的粮食和葡萄园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给他的太监和臣仆;又必取你们的仆人婢女,健壮的少年人和你们的驴,供他的差役。你们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们也必作他的仆人。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
这段对政府权力之源及政府试图管理人民之后果的简洁论述,适用于当时,也适用于今天:首先,政府会消耗掉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然后不断扩大官僚体系并不断加重税收;再然后是经济停滞和贫穷;最后便导向战争中的毁灭。
撒母耳的论述鞭挞入里,但是以色列人并未被说服,他们说:“不!我们定要有一个王管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管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
一再重演的历史
最后,以色列人如愿以偿。他们像其他国家一样顺服于虚假的权威。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王。准确说,是一系列的王——包括所罗门,他曾寝居于恢弘的宫殿中,围绕着耗资巨大的公共建筑,而这些,都是通过不断增重的税负所建造的。
终于,以色列人像其他国家一样了。 也如其他国家一样,以色列在战争中被击败。他们的圣城被摧毁,征服者将以色列人大规模驱逐出境,这一后古代的方式在近现代被复兴并被更大规模使用。只有少数以色列人留在了犹太全地,在罗马暴政统治下,他们奴隶般地遵从着统治者们。
但是,亚伯拉罕、摩西、基甸以及撒母耳的教诲并非徒然。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以色列零散的小部落们完好保存了先知们的教导,并一代代将之传递下来。
旧时代的大多数统治者总是憎恨犹太人。在大约4000年的时间里,“犹太人”一词象征着自由和个人主动性。与之相对的,是异教概念中的静态世界和对众神的迷信臣服。
但是知道“人是自由的”并不够。如果人类要进步,就必须建立人人平等的共识,并与个人自由相连,与合作精神共济。
古代以色列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生活完全没有政府的社会中。这并非没有优势,因为这使得以色列人将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种植庄稼,牧养羊群和生产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中。
但是无限制的无秩序状态并不能创造出完满的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和广泛商业的建立需要组织机构。有效的组织依赖于合作,而合作依赖于对人类手足之情的认可与接受。
新的诫命
基督大约在亚伯拉罕之后2000年到来。他重申并明确了犹太先知的教导。他谈及亚伯拉罕之神,真理之神,公义之神——一个不掌控任何人但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审判的神。
基督通过实际例子来阐述他的教导,以简单的寓言和故事展现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一个新的诫命,这一诫命是理性上自利、实践上合作的基础。诫命说,“爱你的邻居如同爱自己。”“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帮助我最卑微的一个弟兄,就是帮助我了。”
尽管基督满是温柔与和善,但是基督确是一位带着真理之剑的战士,来摧毁世上的王国。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但是只有那些可以通过暴力夺去的——金钱,物质,甚至生命本身,但从不包括自由。基督质问教会的祭司们,他藐视他们对权威的假设并公然对抗他们。在基督的讲道、寓言及行为中,他重申了个人自由:“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尽管耶稣被众人跟随,但是极少有人完全明白耶稣的教义。大多数人以为他们找到了一位领袖,他们曾向摩西、基甸和撒母耳极力请愿的王国终将建立。反抗罗马政府的时候到了!根据记载,诚然基督耶稣可以坐拥万国。但,基督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