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信仰与自由

教宗方济各的无知程度不下卢克文——他欠穷人的是对市场更深的了解

最近卢克文一篇内容充斥着经济学无知的文章,成了千万人瞩目的热文。正如一位友人所说的,除了批评街头暴徒不义行为那一小部分是正确的,他对世界的真相一无所知,至少对于经济是如何发展、国家是如何繁荣和衰败一无所知。但就无知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而言,他和这位教宗方济各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我们不怪方济各不懂经济学,但我们绝对谴责他傲慢地利用自己的道德权威传播自己的无知。

繼續閱讀 “教宗方济各的无知程度不下卢克文——他欠穷人的是对市场更深的了解"

文章, 信仰与自由

后发国家的怨恨情结

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以后,对先进国家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其中就包括怨恨。这种怨恨在落后国家那里很常见,可是随着中国国力总体增强,这种情绪并没有完全消散。事实上,不单中国人如此,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人,他们都有过怨恨情结。
繼續閱讀 “后发国家的怨恨情结"

文章, 信仰与自由

驱逐“大群”:耶稣和个人人格革命

在本文中,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是为任何特定信仰或教派作宣教劝导,而只为阐明他对耶稣的道德理解。他认为,耶稣不光是一名宗教领袖,也不光因为所行神迹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救世主。耶稣之所以是耶稣,是因为他作为个人人格革命的首倡者。

繼續閱讀 “驱逐“大群”:耶稣和个人人格革命"

文章, 信仰与自由

新西兰基督城大杀戮源于抹杀个体的部落心态

一旦遵循这种“部落心态”并直抵其最后的结论,大规模枪杀这样的野蛮行径就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恶棍、懦夫和英雄,要看哪一个会占上风。部落心态将每个人简单化为他们所属群体的优缺点,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属性,从而将人非人化。

繼續閱讀 “新西兰基督城大杀戮源于抹杀个体的部落心态"

文章, 信仰与自由

36个理性乐观的新年决心

让我们决心,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地,悄然无声地,每月至少向一人介绍自由至上的观念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和培养其理智的发展,这样一年以后,我们每个人就可以说,“我派给自己12个(或更多)以往对自由和真理热情不怎么高的人,并协助他们参与到这一追求的行列中来。
繼續閱讀 “36个理性乐观的新年决心"

文章, 信仰与自由

不向邪恶低头的米塞斯

米塞斯人生和事业的影响,迄今有如洪钟大吕般回荡了一个多世纪。他的著作和榜样,在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中,仍然历久而弥新。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终有一天能够治愈我们最大的病痛。而他的楷模,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勇气,那些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考验所需要的无上勇气。

繼續閱讀 “不向邪恶低头的米塞斯"

文章, 信仰与自由

在全球撒播仇恨种子的麦凯恩 以更多民族主义对抗民族主义

约翰·麦凯恩8月25日离开人世。这位冷战后最具影响力的鹰派,曾积极推动了伊拉克战争及多起美国海外派兵。

然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他生命所剩无几的时候,尽管他总体上仍在为美国对外干涉战争辩护,可也不时冒出一些悔恨之语。2018年,病榻中的麦凯恩在《永不停歇的浪潮:美好时光、正义事业、伟大战斗和其他感悟》一书中惊人承认:“入侵伊拉克的主要原因(萨达姆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错误的。这场战争,连同它在生命、财富和安全方面的代价,只能被评价为一个错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场战争也要分担责任。”

他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当我们把爱国主义和部落式的竞争混淆,并在全球每个角落播下愤怒、憎恨和暴力的种子时,我们削弱了自己的伟大。”这句话几乎可以当成理解本文的钥匙。希望他的这些临终忏悔能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对于永久战争的反思。

繼續閱讀 “在全球撒播仇恨种子的麦凯恩 以更多民族主义对抗民族主义"

文章, 信仰与自由

一本探讨“自由”的力作 ——读黄文伟《公共生活的底层逻辑》

《公共生活的底层逻辑》一书对有关自由的各种观点做了阐述和比较。对“自由”概念的握比较到位。作者曾经历病痛,在病痛之后决定用书写自由的方式“向死而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本书是“生死之作”。自由是勇敢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和正义的事,因此本书本身就是“自由”的产物。本书非常适合对自由概念感兴趣,打算做一番了解的朋友们阅读。

繼續閱讀 “一本探讨“自由”的力作 ——读黄文伟《公共生活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