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信仰与自由

谈在学术工作中实践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一些体会

做好学术要充分发挥学术企业家才能,充分在学术中实践方法论个人主义,做到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会在学术上不断有突破和提升。

IMG_1910.JPG

作者:William Wang

今天读冯兴元老师的《我的阅读心路》有百般感触,在文中一开始,冯师就提到:

对于到底做什么事情才是既有意思和又重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又会因人而异。我个人的偏好是做学问。虽然辛苦,却自得其乐。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可能对做学问望而却步,甚或嗤之以鼻,也在情理之中。

冯师的整篇文章,尤其是文章开头部分关于如何做学问的心得分享,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冯兴元老师、朱海就老师是我心中中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作为学术界的后辈,我们要认真研读他们的著作,反覆思考方法论个人主义在他们理论中的体现,做到对理论的透彻理解,传承好他们的衣钵。

学者不是出世的人,但是正如冯师所言,做学问有辛苦。这些辛苦并不需要我们出世,但是却要懂得和彻底理解做学问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做学问所付出的不能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克服对机会成本的难受之感,体会学术和方法论个人主义之精华,则做学术境界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将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学术思维贯彻人生,即使有人也似如入无人之学术之境!

逐渐认识到该怎么做学术

对于一开始决定踏入学术圈的青年,可能会出现如下几个学术状态。第一种是常年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因此一旦踏入学术圈,经过很短的磨合期,就可以踏入正轨。第二种是想要把学术做好,但是由于曾经没有保持连续而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心态上既想要做好学术,又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其实还不错,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因此难以进入学术状态。第三种是有想做学术的想法,但是并没有非常坚决地“想做好学术”的理想信念,因此也就没有动力在学术写作、阅读和交流中去激励自己和提升自己。对于第三种情况,很可能是当事人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已经够了,不需要再提高了,因此也就缺乏激励了。

我本人则是属于第二种人。记得我刚来西班牙的时候,我的学术状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每天都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新世界既充满好奇,同时又充满了恐惧,因此做事犹豫不决。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调整学术态度,现在我不仅达到了正常的学术状态,每天专心投入与阅读、写作等科研任务,而且还提升了学术状态和能力的上限。

尽管说经历了一段自大又自卑,并且一事无成的阶段,但是毕竟我的学术状态最终还是得到升华。分析自己学术状态提升背后的原因,根本上是因为自己还是有着对学术的进取心。记得当年学术状态极为糟糕的时候,有一位青年学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知识水平不错,但是你现在的效率要到140岁才能做出别人70岁的成就,这样是不行的。这位青年学者是我们华人经济学界的翘楚,他是属于我刚才讲的第一类人,长期保持很好的学术状态。我那个时候虽然搞不清楚该怎么做学问,但是我晓得自己首先是有问题的,而这个劝告我的是一个懂得怎么做学问的人,即使他讲的我当下还做不到,但是我得反复思考,然后找出解决的办法。

还有一个优秀的华人青年学者前辈,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记得有一次,我和他人在辩论一个学术问题,最后双方谁也战胜不了谁,然后我就把辩论的情况告诉了这位前辈。前辈了解情况后和我说,我一看就知道(论辩双方)其实并没有怎么看过书了,你不要去辩论,做学术要冷静思考、多研究多领悟学术问题,而不是在自己还没有理解理论的情况下就去和别人争论,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这位前辈的话,我也记在了心里。几乎每天我都会反复思考这两位学术先进的话,查找自己的问题。

渐渐地,我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我不再与人争辩,也不再阅读跑量和做事情拖泥带水,而是将学术和科研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围绕学术工作调整自己的作息、心境以及处事方法,精读、细读和反复思考重要学术观点,努力做到兼听则明,发挥学术企业家才能。渐渐地,我的学术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我不仅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积极与同行交流,而且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去进行如上的学术活动,心无杂念,并不是像以前一样,用一种华而不实的作秀心态去做事情。

一个关于好的学术状态的例子

我举个例子,这几天是西班牙的圣周假期,是人总是要休息的,而我毕竟已经连续写了三个月、上百页的论文了,除了周日我是固定休息的以外,其他时间几乎以固定和规律的作息来进行写作,这个时候人已经非常疲劳了,所以我应该趁着这个假期给自己放个假。然而,我发现大学11天的假期对我来说似乎太久,这并不利于学术状态的连贯性。于是我决定,参考上班族的休假时间,给自己放四天假,而我需要利用好假期前的三个工作日(周一、周二和周三),进一步完成课题的研究进度。

由于大学已经放假,学校图书馆开放的时间缩短了,所以这三个工作日要去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而为了防止自己假期学习的懈怠性,我主动联系了一位在马德里进行学术研究的瑞典同学,相约去开放时间较长的公共图书馆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勉励。

这位瑞典同学也有着严谨而认真的学术态度。他曾经告诉我,他喜欢倾听和思考学者们的观点。由于他的西班牙语还不流利,因此他对于错失听懂很多西语的学术讨论深感遗憾。也正因为我们在学术上志同道合,,在这两三天的共同自习时间里,各自的课题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上都写了至少十几二十页的科研报告了。自习结束后,我开玩笑和他说,我们是相互竞争今天谁写的多。玩笑的背后,是因为我们两个都意识到,要做好学问就要有进取心和攻击性。是学者在探究问题,问题本身是不会找到你的,只有你探索了,才会找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完成了假期前的科研任务后,我便快乐而轻松地踏上了休假的旅程,调整身心状态,为节后的科研任务储蓄能量。

充分发挥学术企业家才能,做到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

可以说,我是自己认识的学术同行中,学术状态进步最大的人。这当然不是说别人不进步,很多学者一开始起点就很高了,因此并不需要“很大”的状态提升。而我是从一个极为糟糕的学术状态开始慢慢提升的,克服了无数的心理障碍,因此才会有很大的进步。这点我必须肯定自己,也正如前文所言,这一切归功于我的进取心,而进步之后就不只是进取心了,而是对于学术探索的攻击性,也就是对科研的强烈的饥渴感。可以说我这是“走火入魔”了,但是如果要做好科研,就得逼自己,把自己逼出好状态,这个和坚持常年健身,练就健美身材,本质上是一个道理。

然而,我也发现身边有一些青年似乎还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学问,因此他们也没有找到做学问的乐趣,甚至感受到了痛苦。比如,有一位欧洲青年,在什么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学术会议应该定什么酒店、什么学术会议值得参加,什么问题都问我,甚至求职单位有没有回我邮件也问我。我很乐于帮助自己的同行,非常乐于见到同行的进步,因为只有共同进步,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更丰盛的学术成就,为自由做更多,因此,我当然把自己能够分享的学术信息都告诉他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事情落实的很少,令人感到遗憾。

可以发现,这位同行也是很希望自己进步的,否则他也不会问我问题。而他问我问题,也就说明他对于我业务能力的认可。然而,这些他问的问题,本质上应该是他自己去发现并且解决的。别人具体是怎么做学术的,实际上和自己没有关系。一个人如果真的进入了良好的学术状态,是不会问这些问题的。

也有一些青年,对于其他同龄学者的学术成就几乎一无所知,却对自己的学术观点极为自信。实际上,从业务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学术观点或许都需要进一步的反复商榷和斟酌,过度自信的态度实际上对学术进步造成了一种阻碍。

从奥派理论看,不仅做企业和投资需要自己独立判断,做学术也是如此。做好学术要充分发挥学术企业家才能,做到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记得一位学界长者曾说,对他而言,做学术只要一张书桌一支笔,一个人看书思考就可以了。当然了,每个人做学术的方法和精神状态的调整都会不同,别人的永远只是参考,模仿的话到时候就糟糕了。因为你只是在模仿,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和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也就说,没有发挥自己的学术企业家才能,没有进行学术问题的“经济计算”,也就自然谈不上理解自己该怎么做。不理解一个事情的原理,自然很容易出现别人的建议重复讲重复忘记,自己也重复找不到解决问题之方案的恶性循环。

人有时候似乎会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机会”才是机会。按照克莱因教授的观点,这种看得到的机会根本就不能算是“机会”,应该是做成事业后才能看判断是不是机会。从动态的市场过程角度看,如果你看到这个所谓机会,很可能是市场可能快饱和了,也就是说是别人已经真的做出了机会。如果不是市场饱和,那就是对于“机会”的预期,也就是决策判断。对于学术观点的发现、教职的找寻,也应该用同样的思路去看待:只有自己把课题做出来了,才能说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学术观点的“机会”。我认识的另一位优秀青年企业家则指出,看得到的机会都是静态机会,很难抓住,自己才能创造适合自己的机会,要靠个人奋斗才能搭上历史行程的快车。我对他的话深表赞同。

结语

做好学术要充分发挥学术企业家才能,充分在学术中实践方法论个人主义,做到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会在学术上不断有突破和提升。对我而言,以后还是要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在奥派期刊和主流JCR期刊都要发论文。一些和本科生的交流活动也要参加,一定要多交流、多学习。严肃学术会议和活动也要继续积极参加,这样才会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2018年3月30日于西班牙王国南部海滨城市马拉加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向荣学社)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